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從林瓔與越戰紀念碑談起


 1992年我初次赴美時,曾到華盛頓DC遊覽,其中包括參觀「越戰紀念碑」(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又稱The Vietnam War Memorial)。這座完成於1982年的紀念碑,已經成為華府的著名旅遊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訪客。它是低於地平面的V字型建築,整座碑牆置於綠草如茵的大草坪中。每一面花崗岩牆体有246呎長,中軸最深處則有10又1/2呎高,就像兩面光可照人的鏡子,自V字交會處往外延伸至地面時,逐漸消失與地面平行;一邊朝向華
盛頓紀念碑(The Washington Monument),一邊則朝向林肯紀念堂(The Lincoln Memorial)。有人形容:「前兩座象徵國家的紀念建築,在天空的映襯下高聳而端莊。」「越戰紀念碑則葡匐著伸向大地,綿延又哀傷!」的確恰如其分。當時,對這非因襲傳統戰爭紀念碑元素的獨特設計,線條簡潔優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紀念碑兩邊黑黝黝的花崗岩牆体上,鐫刻著密密麻麻數萬名越戰陣亡將士名單,佇立凝望,內心頓感無比的沈重!是戰爭抑是和平?是生存抑或死亡?

越戰紀念碑(取自Google)

     今年(2011)五月,在美東待了將近一個月。五月三十日那天,為了再度參訪「越戰紀念碑」,我和大弟冒著近乎攝氏35度的酷熱天氣,從華盛頓DC第15街下車步行,穿過六個街口,好不容易才到達。那天適逢美國戰爭陣亡將士紀念日(Menmorial Day),街道上有許多遊行隊伍敲鑼打鼓非常熱鬧,道路兩旁遊客如織,加上實施交通管制,必須繞道而行,因此來回走了一個多小時。雖感疲憊,卻是值得。在進入紀念碑的走道上,遇到許多來自各地的參訪旅客及憑弔者,地板上擺滿了一束束鮮花。再次看到「帶著体溫的V字形紀念碑」、「簡潔深黑光可見人的花崗石」、「如此的與眾不同,沒有一點雷同的痕跡。」令人不得不欽佩此一建築傑作的設計者,竟出自當時才21歲的女大學生林瓔 (Maya Ying Lin) !

        林瓔於1959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雅典市(Athens) ,就讀耶魯大學,分別在1981年及1986年取得藝術學士及建築碩士學位,並獲得母校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威廉斯學院及史密斯學院頒授榮譽博士。當她在1987年接受耶大榮譽藝術博士(Honorary Doctoate of Fine Arts)時,乃是該校史上獲此學位最年輕的學生。她和攝影經銷商結婚,已有兩個女兒,居住紐約。

Maya Ying Lin(取自Google)

        林瓔的父親林桓,精於陶瓷藝術,曾任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其創作的陶瓷作品為歐美各大博物館收藏,於1989年去世。母親為詩人,亦於俄亥俄大學教授英文和亞洲文學,現已退休。哥哥也是詩人。祖父林長民,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善詩文及工書法,曾創辦法政學堂並擔任校長。

       父親和中國著名建築家、詩人林徽因,為同父異母的姊弟,因此林瓔也是林徽因的姪女。這位被稱為「才女」的林徽因,不僅相貌出眾,舉凡建築、詩歌、散文、小說及戲劇等均有深厚造詣。當時受到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等文人學者的愛慕,後來她選擇嫁給梁啟超的長公子,著名的建築家—梁思成。夫婦兩人早年均曾到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及美術,梁思成亦曾應聘至耶魯大學講學。他們夫妻終生共同致力於建築,厥功甚偉。惟林徽因長年罹患肺結核,久治不癒,在林瓔出世前四年(1955),即已英年早逝。据說,林瓔在很長的成長過程中,完全不知有這位姑媽,直到約20歲時,才發現中國知名的建築家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她的姑姑和姑丈。

        林瓔之所以能自1421件應徵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來有自,並非偶然。她本身除了具有家族淵源的藝術天賦外,她在耶魯大學時就曾選修「喪葬建築」課程,並利用假期到過歐洲考察,走訪墓園,由此可知她對喪葬文化的興趣。林瓔對「越戰紀念碑」的主要理念在於型塑地球的缺隙或損傷,用以象徵陣亡軍人的莊嚴性。沒想到她的作品得獎之初,對她非傳統紀念碑的設計,遭到極大的反對聲浪和爭論;對手甚至以林瓔的亞裔血統做為反對理由!幸好有不少建築評論家挺身為林瓔仗義執言,嚴厲駁斥反對者,同時美國建築藝術界主持正義,再度審閱全部參賽作品,經全体委員會表決,仍然一致認為林瓔的作品最好。儘管林瓔曾當著美國國會捍衛她的設計作品,指出:「那些附加物(意指軍人銅像雕塑)對原作,無異是一種造成缺陷的入侵行為,她不同意野蠻的將兩種風格的紀念碑放在一起。」但最後政府當局卻妥協,容許另外的軍人銅像雕塑及美國國旗安置於紀念碑外的一個角落。更諷刺的是,在1982年紀念碑揭幕儀式上都沒有提及林瓔的名字!

筆者攝於越戰紀念碑,背後為華盛頓紀念碑

         然而,經過時間的証明,林瓔那鼓舞人心的遠見卓識之傑作,如今已成為美國首都最多人參訪的紀念碑。不僅陣亡將士的家屬會把紀念品留置於牆下,而且退伍軍人也在那裡繼續維持守夜祈禱。許多專家均認為,林瓔開啟了前所未有的紀念碑風格,為建築藝術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林瓔在「越戰紀念碑」設計獲獎後,開始在全國各地創作幾十件其他重要作品,包括:賓州朱妮塔學院的「和平教堂」( Peace Chapel)、耶魯大學的「婦女桌」(Women’s Table)、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民權紀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賓夕凡尼亞車站的「消逝的時光」(Eclipsed Time)、密西根大學的「波場」(Wave Field)….. 等。最近十年,林瓔進一步在創作大規模特定場所的雕塑裝置、溫馨的工作室藝術作品,以及建築作品和紀念碑。重要作品有長島市的「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曼哈頓威爾禁獵區和環境學習實驗室」 (Manhattanville Sanctuary an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Lab),以及紐約市的「華人博物館」(Museum of the Chinese)。近作有:印第安拿波里美術博物館的室外雕塑:Above and Below;舊金山M.H. de Young紀念博物館的「2 x 4地景」(2 x 4 Landscape),以及拉斯維加斯的「銀河」(Silver River) 等作品。

        身為藝術家及建築設計家,林瓔的作品能夠喚起人類的內在意識,長久以來對於生態環境顯示了高度關注和興趣。她擔任能源永續的顧問和美國資源保護部門董事,也是世界經貿中心紀念碑設計的評審團成員。

        許多的榮譽和獎勵在林瓔成名後接踵而至。諸如: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一百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領袖;1984年,獲得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這是建築方面權威獎項;2000年底,林櫻的「越戰紀念碑」被美國建築協會評選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建築;2002年,當選為耶魯大學校董;2005年,被選入紐約的婦女名人堂;2009年,獲得歐巴馬總統頒授國家藝術勳章,此為美國政府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美東名校之旅



             此次美國之行,包括:美國東部,自馬里蘭以北經德拉威(Delaware) 、賓西法尼亞(Pennsylvania) 、紐澤西(New Jersey) 、紐約(NewYork) 、康乃狄克(Connecticut) 、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 、新漢普夏(New Hampshire)至緬因(Maine)9個州,以及美西大洛杉磯(LA)地區。美東地區主要重點為參訪東部幾所著名大學:普林斯頓、哈佛、麻省理工、耶魯和約翰霍普金斯,還有觀賞新漢普夏州懷山(White Mountain)森林公園的初秋楓紅以及緬因州東南岸阿卡迪(Acadia) 國家公園的美景。我和內人、大弟夫妻共四人,開著他們那輛Lexus休旅車,於929日早上十點從馬里蘭州Burtonsville出發,沿著95號州際公路北上。為期一個禮拜的美東之旅,來回整整走了3200公里遠之路程,圓了我多年未能實現的夢想,也是此生最有意義的旅程之一!


           一.普林斯頓大學
                我們選定的第一站為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此乃美國著名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不僅是東部八所長春藤盟校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學之一。創立於1746年,當時名為新澤西學院,至1896年改名為普林斯頓大學。該校保有濃厚的歐式教育學風,重視本科生教育,強調訓練學生具備人文及科學的綜合素養。現有教師1103人,學生7500(含大學部5000人,研究生2500) 200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美大學排行榜,普大被列為榜首。全美大學校友捐款的比率為12.4%,普大則為70%以上,足見其校友的向心力。



                                      校園一角


 最古老的建築:拿梭樓(Nassau Hall)

           該校距離紐約市及費城約一小時車程,我們的車子停在校園北邊的Nassau Street,然後從普大最古老的建築拿梭樓(Nassau Hall)廣場步入校區。這棟饒富歷史意義的大樓,建於1754年,並以英王威廉三世的橙色拿梭王室(Nassau) 命名。在美國革命戰爭期間,拿梭樓被英軍和美軍雙方佔據,遭受嚴重損害。 
         自17837月至10月,普林斯頓曾是美國首都,而拿梭樓則成為整個美國政府所在地,北美合眾國會議(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即在二樓圖書館舉行。幾世紀以來,拿梭樓由辦公大樓、宿舍、圖書館、專用教室,演變到現在的行政大樓及校長辦公室。學校每年的畢業典禮,只要天氣好時,都在Nassau Hall前廣場舉行。我們從二隻石老虎鎮守的台階大門進入這棟已有256年歷史的大樓展示室參觀,令人發思古之悠情。
               離開拿梭樓之後,我們沿著大樓旁小徑往南走,深入校園中。蒼翠的樹木與碧綠的草地,襯托出一棟一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修建的歌德風格的褐色石材建築,古色古香,頗具特色。再往裡面走立即可見普大美術博物館(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內有7200個珍藏品,目的是讓學生長期接觸世界級藝術作品,孕育藝術素養。館前空地擺有洋傘及桌椅,供人休憩聊天,旁邊草皮上幾隻松鼠旁若無人自由自在的跳躍著。這种寧靜安謐與眾不同的校園學府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孕育出類拔萃的人才,良有以也。
               小舅子宗杰內人大弟早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赴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 教授。其么女美琪亦不讓父親專美於前,也進普大土木系就讀,明年即將畢業,父女均為普大人。經與美琪電話聯絡,我們約在Nassau Hall廣場見面,她除了充當我們的嚮導,介紹普大校園及建築外,還特別帶著內人到她住的學校宿舍參觀,讓我們的普大之行收穫不少。


          二. 波士頓、 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
        我們在101日上午,由大弟之大學同學輝正兄陪同下先到波士頓港口及市區參觀,印象最深刻的是頗有歷史的「真理教堂」(The Mother Church, The First Church of Christ, Scientist) ,它是基督教科學教會(Christian Science Church) 的行政總部 。這座教堂最初建於1894年,而今所見較宏偉的圓頂教堂大廈則在1906年增建,號稱擁有世界最大的管風琴。我們特別進入教堂聆聽專人解說,內部建築匠心獨具,尤其圓形屋頂及彩繪玻璃,顯得美麗壯觀。

真理教堂

        另一與教堂比鄰的現代廣場,沿杭廷頓街(Huntington Avenue) 而建,佔地14畝,包括雄偉的28層行政大樓、柱廊及長方形具反射功能的噴泉水池。係由著名建築師Araldo A. Cossutta與貝律銘(I. M. Pei) 公司設計,於1970年建造完成,堪稱是建築佳作,也是波士頓最引人入勝的重要觀光景點之一。
         我們離開真理教堂後,接著下一目標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 。兩校比鄰,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查理斯河畔,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大學殿堂。
        哈佛大學創立於1636年,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校園廣闊,單是主校區就有210英畝(另醫學院區22英畝,Allston359英畝) ,而且規模龐大,資產雄厚,各界捐款高達270.4億美元(2008會計年度) ,有人稱之為「哈佛帝國」;學生人數近20000人,教師2300人,校友逾323000人,有44位現有及以前教師獲得諾貝爾獎。校訓為“真理”(Truth) 。此外,圖書館藏書1620萬冊,不僅是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也是全美第三大圖書館。在世界各種報刊及研究機構的排行榜,經常排名第一。
                麻省理工學院為因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美國,於1861年創立。有人認為按其英文名稱及學校規模應中譯為「麻薩諸塞理工大學」較為適合,如今已約定俗成習慣用麻省理工學院稱呼了。以規模言,MIT沒有哈佛來得大;校園168英畝,全校有5個學院(school)1college,總共有32個學系,教師1009人,學生數10384(大學部4234,研究生6152)。六十年來,MIT開設之學門已經超越物理科學和工程科學範疇,擴展到生物、經濟、語言、政治及管理領域。學校人力或財力資源都相當驚人。至2009年止,有過76位諾貝爾獎得主、50位美國科學勳章得主和35位麥克阿瑟榮譽會員(MacArthur Fellows) ,過去或現在與MIT有密切關係;去年該校所支配的研究支出71820萬美元,各界捐贈80億美元。它們的校訓是“手腦並用創新世界”(Mind and Hand),今天不論美國或全世界,MIT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不僅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驅領導大學,而且也是世界理工菁英所在地,被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乃實至名歸。
        我們一車五人首先到了麻薩諸塞街(Massachusetts Avenue)的佛教文化中心(Great Boston Buddhist Culture Center) ,享用素食午餐稍事休息,然後進入嚮往已久哈佛校區。我們車子緩緩經過神學街(Divinity Avenue) ,看到一排地上兩層的深紅色建築,白色門柱,兩邊各有一隻石獅,為西方世界東亞研究最大的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哈佛園(Harvard Yard)

        接著我們把車子停在一條巷子,開始步行參觀校園。首先是位於哈佛園(Harvard Yard) 外面,一棟非常引人注目的哈佛大學紀念樓(Memorial HallHarvard University)。外觀莊嚴雄偉的維多利亞哥德式風格的建築,是為了紀念參與美國內戰而犧牲的哈佛畢業生,建造於1870年,如今已成為美國的歷史地標。附近不遠就可自一扇高矗圍牆大門進入到哈佛園。此園面積約有25英畝的草地區域,毗連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 ,為哈佛大學最古老區域及校園中心。包括:13個哈佛學院的17棟大一宿舍和4個圖書館、5棟教室和學系大樓、以及分別座落在大學樓(University Hall) 與麻薩諸塞樓(Massachusetts Hall) 的文理學院行政辦公室。金耀基曾說:「哈佛園是哈佛的象徵,也是哈佛的靈魂」,「最能反射哈佛氣息」。林木參天,綠草如茵,一幢幢深紅色系建築座落其中,哈佛園名符其實的就是哈佛大學的縮影!

        在哈佛園中心的大學樓(University Hall) 旁,有一座紀念約翰哈佛(John Harvard) 的雕像。由於他在1638年去世時把全部圖書和一半財產捐給學校,哈佛大學的校名乃以這第一位捐助者:年青的牧師Harvard做為校名。這座哈佛雕像如今已經成為參訪遊客必到景點,不少遊客還爭著觸摸雕像左足,認為可帶來幸運。據說,哈佛大學樂隊每當地主隊得勝時,就會在哈佛雕像前演奏,以慶祝勝利。

約翰哈佛(John Harvard) 的雕像

        在哈佛園南邊,可看到一棟宏偉壯觀的建築,乃是魏特那紀念圖書館(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commonly known as Widener Library) ,為哈佛大學圖書館体系最主要的建築。整個大樓由30000平方公尺美術磚(Beaux-Arts brick) 砌成,置藏92公里的書架及300萬冊圖書。此館於1915624日隆重開幕,旨在紀念一位書籍收藏家及鐵達尼號郵輪災難犧牲的1907年哈佛畢業生魏特那(Harry Elkins Widener) 。其母Eleanor Elkins以魏特那之名捐款350萬美元給哈佛大學建造圖書館。









        離開哈佛庭園後,我們到了Allston的哈佛運動場(Harvard Stadium) 。這個涵蓋古希臘及羅馬競技場建築元素的馬蹄鐵形運動場,建造於1903年,僅四個半月即施工完成,可容納30623人,為美國最古老的運動場。     


              在結束哈佛參觀後,我們來到查利斯河畔的紀念路(Memorial Drive) 上,MIT校園沿著這條紀念路蔓延約一哩。我們沿路漫步,來到MIT10號大樓(Building 10) ,一棟非常醒目而宏偉的圓頂建築Great Dome,在正面10支大圓柱的橫樑上刻有“Massachvsetts Institvte of Technology”校名。這棟大樓位於校園中央,也是MIT的地標之一,南面有一大片碧綠草皮。此外,校園東面矗立著一座約20層的研究大樓。據大弟說,三十幾年前在UCLAPhD時,曾跟隨著指導教授在MIT這個大樓做研究一段時間。我們還特別到他當年住在Fresh Pond Mall附近的公寓大樓前拍照留影。此行要特別感謝旅居波士頓的輝正兄,盛情感人,在百忙當中充當嚮導,陪我們一整天,走訪難忘的波士頓、哈佛和MIT
MIT的地標第10號大樓

             三.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我們在102~4日觀賞了新漢普夏州White Mountain的初秋楓葉及緬因州Acadia國家公園的美麗景色之後,往南趕到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New Haven) 的一間Quality Inn 住了一晚,準備最後一天參觀耶魯大學,然後南返馬里蘭的漫長路程。
                  5日早上930分我們自旅社出發,很快就到達目的地耶魯大學。這所著名的私立大學就座落於康州的紐哈芬市,成立於1701年,為美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第三所大學,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長久以來一直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齊名,難分軒輊。2007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世界大學排名,耶魯與劍橋、牛津大學並列世界第二。耶魯具有相當的規模,佔地廣闊,單是紐哈芬市的主校園就有260英畝。教師3695人,學生11560(大學部5242人,研究生6318) ;圖書館藏書127拾萬冊,為世界規模第二的大學圖書館;捐款1601百萬美元,年度預算24.9億美元(以上為2009-2010年統計數字)

 耶魯校舍建築

 耶魯校舍建築

               踏進耶魯校園中,立刻被它美麗的校園建築所吸引。許多建於1917-1931的古老建築大都以學院歌德式建築風格”(Colleiate Gothic Archilecture Style)建造,黃褐色石材外觀及各式各樣的石雕牆壁,顯得古色古香寧靜高雅,每個學院像是一座座不同的城堡。校園中最古老的建築則是建於1750年,以喬治亞風格”(Georgian Style)建造的康乃狄克樓(Connecticut Hall) 。此外,校園中還有不少著名的現代化建築典範。就耶魯校舍建築而言,可說是古典與現代相互輝映。
               我們沿著校園走到耶大校園中心的貝內克廣場(Beinecke Plaza),主要包括休伊特庭院(Hewitt Quadrangle) 、大學食堂(University Commons) 及貝內克圖書館(Beinecke Library) 等建築。休伊特庭院為耶大行政、主禮堂及餐廳的本部。我們跟隨著一群參觀團体,特別進入廣場東側的貝內克圖書館參觀。此館為世界最大的收藏古籍善本圖書館,建築特珠,外形酷似冰山一角,館內為無窗長方形建築物圍繞的地上六層書庫,外牆則由半透光的佛蒙特大理石做成,不僅可傳送弱光至館內,且可防止光線直接射入。

貝內克圖書館

               另外,有一座矗立於康乃狄克樓前面手腳反綁的納旦赫爾(Nathan Hale) 雕像,其背後蘊藏著感人肺腑的故事。這位被正式命名為康乃狄克英雄的納旦赫爾,1755年康州出生,也是耶魯學生。他在美國革命時擔任隊長,志願偵探英軍不幸被捕,未經審判,於1776年被處以絞刑。這位年輕的愛國者,留下永垂不朽的遺言被刻在雕像下方:我唯一遺憾的是,自己只有一條生命為國捐驅!”(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 偉哉,耶魯人!
        我們在耶魯大學逛了兩小時左右才離開,回到95號往南州際公路及收費公路(Turn Pike),一路趕回Batimore,到大弟家已接近晚上九點了。


                                                     納旦赫爾(Nathan Hale) 雕像 

        四.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為座落在馬里蘭州巴爾地摩市的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創立於1876年,以捐贈者及慈善家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的名字做為校名,特別在醫學、公共衛生、科學研究、國際關係及藝術等領域,成就卓越,享譽世界。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統計,該校連續31年為全美年度科研經費最多的大學。擁有九個學術區和校園,遍佈在巴爾地摩-華盛頓區域,主要包括北巴爾地摩的霍母伍德校區(Homewood Campus) 、東巴爾地摩校區(醫學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巴爾地摩市區、華盛頓Dupont Circle區及意大利、中國、新加坡等國外校區。學生19019(大學部4744人,研究生14275), 教師3100人,行政職員15000人,33人獲得諾貝爾獎。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校至今134年,一直保持著第一任校長Daniel Coit Gilman的辦學理念:“Knowledge for the world.”今日揭櫫之學校使命在於:“教育其學子及培養他們終身學習能力,鼓勵獨立及原創性的研究,帶來探索世界的利益。”可謂一以貫之。
             107日中午,我們在馬里蘭訊息中心(Maryland Information Center) 的小公園休息吃午餐,接著前往北巴爾地摩近鄰查里斯社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霍母伍德校區參觀。霍母伍德校區為最古老的校區,位於北查里士街(North Charles Street) 以西, W. University Pkwy以南,兩條街圍成V字形的區域,設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我們的車子先到達北查里士街的東門(East Gate) 。由門口進去,為一面對北查里士街的圓形斜坡草坪廣場(The Beach),三五成群的學生怡然自得在草地上,或趟或坐,聊天、曬太陽或擲飛盤。沿街紅磚矮牆正面由大理石砌成,刻著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明顯校名。面對廣場的建築物為Milton S. Eisenhower圖書館,藏書209萬冊,55仟冊印刷品及電子期刊等。廣場東側建築為霍母伍德博物館。

                                      校園一角

霍大紅磚白窗建築及校園

        我們離開東門後沿北查里士街往南行,進入藝術博物館路(Art Museum Drive) ,北面為巴爾地摩藝術博物館(The Baitimore Museum of Art),館內正在展覽非洲文物,入口側面附設藝品店(The BMA Shop) ,從外可由透明玻璃牆看到琳琅滿目的紀念物品,在燈光投射下顯得非常美觀。
        接著我們自Wyman Park 路的南門步入校園,四處可見蒼松翠柏,綠草如茵,襯托十九世紀學院派風味的紅磚校舍建築,灰色屋頂搭配白色窗框,鮮明奪目,就連園區小徑亦鋪上紅磚,格外彰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眾不同的校園特色。位於校園北端的Homewood Field為大學運動場,兩側設有看台,上方掛滿各個年度多种運動競賽優勝錦標,地上舖的是綠色人造草皮,建於1906年,可容納8500人。此外,我們經過Keyser庭院,有一棟紅磚白窗中央有尖塔鐘樓的標誌性建築,稱為吉爾曼樓(Gilman Hall),乃校園學術和社交的中心,也是人文學科各學系的大本營。
在這寧靜而美麗的校園四處參觀約有兩個多小時後,我們有點依依不捨的結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行,回到Burtonsville大弟家。
            五.
        此次美國東部名校之旅,一共參訪了普林斯頓、哈佛、麻省理工、耶魯與約翰霍普金斯五所著名大學,限於時間及旅程安排,每所大學只能騰出二、三個鐘頭的時間參觀,實無法更詳細更深入的了解每所學府全貌,惟此行內心已深感滿足和愉快,獲益匪淺。!
       這五所學校具有后列幾個共同特徵:()都是私立研究型大學;() 都是全美或全世界最頂尖的學府;() 歷史悠久,最少134(約翰霍普金斯),最老374(哈佛) () 捐款收入龐大,基金雄厚,自20-274億美金不等;() 校園廣闊(主校區至少168英畝),環境優美高雅,建築風格深具特色。五所學校中有三所(普林斯頓、哈佛、耶魯) 屬長春藤盟校,正好是張忠謀「心目中的21世紀第一流大學」。
        反觀國內大學院校,近十幾年來急速增加二倍多,一窩蜂改制大學,如今已達到150幾所之多,而大學品質並未相對的明顯提升,反而普遍退步!以最近公佈的亞洲大學排名為例,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大學才排名至第21,更遑論其他學校或世界排名了。國內大學院校除了幾所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學校,具有上述美東名校的部分特徵外,其他學校泰半沒有特色,雷同性高,普遍校地不足;校務基金更是相當有限,經費支出大都仰賴教育部編列經費或補助。雖然教育部近年仿效外國也推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補助國內較具規模10所大學,藉以提升單位學生教育經費,達10,000美金年/人以上。其成效如何,短期之內尚難看出。惟依此計畫,除了少數幾所獲益外,對絕大多數學校並無實質助益。國內高等教育未來究竟如何發展,是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上述五所大學之所以成為著名學府,其來有自絕非偶然。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望此文可供借鏡。(2011/01/16完稿)